目前,中国政府已经开始对地方融资平台动手,切断中央政府对地方融资平台的信用背书,但要取得成效仍需一定时间。
或者可以是在银行体制内,就是这家银行作为法人机构,它的体制内应用互联网金融很多先进技术、手段,制度、流程、理念,来变革它内部许多的业务,包括在现在在内部发展的网银、微信银行,电视银行等,都在他的体制内借助先进手段加以推进,这个是热火朝天,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推进力度是非常大的。长期以来,商业银行还是朝南坐为主,所以在为客户、为行业、为市场提供性金融方面,它的推进速度我个人认为是比较缓慢的,这主要是由于制度、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还有结构各方面的原因,也就是说推动它为客户提供综合性服务不容易。
他认为,货基类理财产品导致商业银行负债结构从储蓄存款流向更多市场化的同业存款,促使整个银行体系资金成本上升。这个挑战是十分强烈的。我想像一下主要是两个原因结合在一起,一个是利率市场化。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来说,自己革自己的命,自己动自己的奶酪,这个趋势非常明朗。所以应该说,整个互联网金融监管总体思路和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只是等待出台。
什么原因导致了银行的活期存款增速持续保持比较低的水平?现在活期存款占到整个存款当中的比例是在明显下降,因为它的增速比不上整个存款的增速,所以它的比例下来了,原因很复杂。因为传统金融长期以来在金融普惠化方面由于各方面原因,普惠化程度比较缓慢。在2011年以后,监管当局意识到这样监管套利的存在,对于传统金融机构向这些部门融资实施了种种限制,但是财税改革没有实质进展,政府隐形担保始终存在的情况下,影子银行也就自然成为了这类融资的融资渠道。
钟伟:最为紧迫的是反思目前的监管框架,目前金融机构多牌照多领域混业经营日益流行,业务也在本外币、境内外一体化进程中,业务出表化绕监管争收益日益明显。金融危机后,FSB致力于修补全球金融体系的漏洞,并开展了不同层面的业务。此外,信托等金融机构独立发行的信托产品、债券基金等对此也有一些贡献。对政府而言,要让整个财政预算透明、可控、受到监督,彻底杜绝政府在一个黑箱里拼命花钱不受限制。
首先,需要监测影子银行发展的趋向和程度。未来,银监会不一定只针对银行业进行监督管理,可能作为信用中介的监管机构更加合适,因为金融创新就很难界定什么是银行,不应通过机构来监管,而是对业务进行监管。
另一方面,在2009年以后,我国因为采取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在政府信用的支持下,基础设施建设、过剩产能领域和房地产领域出现了大规模的融资行为。首先,影子银行作为信贷中介,不论是市场还是机构,只要它是从社会公众、市场或互联网吸收资金,就需要有准入审查。另外,监管机构之间需要做好信息交流,这样的机制就没问题。国内对影子银行的态度比较中肯,影子银行在中国是一个新兴事物,是在金融管制逐渐放开过程中,银行业务多元化、融资手段多元化的体现。
钟伟:综合多种研究,大多数中国学者认为目前中国影子银行系统的规模在18-24万亿元之间。中国影子银行的庞大规模和高速增长是否蕴藏着较高风险? 范文仲:管理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开展。警惕影子银行风险 《21世纪》:FSB报告显示,全球影子银行规模已超75万亿美元,所占GDP比重已经接近2007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前的高点。沈建光:这份国务院的文件构成了中国监管影子银行领域的基石。
沈建光:从根本上防控影子银行的风险,就中国的情况而言,需要理顺财税和金融的关系。第三,在影子银行相关的产品的创造和销售的过程中,无论是融资者、投资者还是金融中介,都缺乏实现更好的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的动力。
影子银行的高速增长需要从需求和供给两个层面上来看。钟伟:107号文的技术含量比较高,对抑制影子银行的无序膨胀有显著作用。
生前遗嘱是指恢复与处置计划(RRP)。非银金融机构势力也在扩张但仍是配角。沈建光:中国的影子银行真正高速发展正是2012年、2013年。您对中国和全球影子银行所蕴含的风险如何看待? 钟伟:中国影子银行的特征是主要向房地产、地方政府和产能过剩行业融资,是银行会同其他多种金融机构,民间融资和一般企业编制的复杂融资网络,是游走于规范监管和失范放任之间的融资,因此,其风险显然较银行体系承担的风险更大,考虑到其规模,如果出现风吹草动,对整个中国金融体系的震动和冲击不容小觑。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员、中国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在其近期出版的专著《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研究》(CF40课题成果)中,对于中国影子银行现状、产生原因、监管情况以及对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影响进行了详尽分析,清晰界定了中国影子银行的内涵,并借鉴国际经验提出监管政策建议,为客观、全面认识中国影子银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对此我们也不要太乐观,因为某个领域的风险降低之后,可能会转移到另一个领域。
其他国家金融市场化已经很多年了,而我们这几年才迈出实质性改革的步伐。如何解读FSB报告对于全球及中国影子银行的评估?107号文对于规范中国影子银行产生了什么效果?如何看待以及防控中国影子银行当前面临的风险?为探究以上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了CF40成员、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国际部主任范文仲、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以及CF40特邀成员、瑞穗证券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是为21世纪北京圆桌第429期,以飨读者。
从我们调研和监测的一些数据上来看,影子银行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一些明显的监管套利活动有所收敛。中国近年迅速膨胀起来的影子银行有其特定的背景与原因,它对拓宽融资渠道、提升金融效率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然而其中蕴藏的风险也值得警惕。
而中国的情况则是银行扮演主角,监管套利多于金融创新,非银机构甚至普通企业都陷入渗透和追逐金融业务的热情之中。这和经济增长放缓和货币政策相对克制是一致的。
首先,影子银行在隐性担保下把大量储蓄转化为投资,存在着广泛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这些风险最终会表现在信用风险上。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影子银行的规模可能达到27万亿元人民币(约合4.39万亿美元)。对此您如何看待? 范文仲:毋庸置疑,中国未来将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因此,影子银行的规模巨大也是可以理解的。另外,机构做了显性、隐性承诺,也要有资本和拨备的要求。
未来监管方向及风险化解之策 《21世纪》:国办107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发出已有近一年时间,对于规范影子银行有何效果? 范文仲:国务院下发的107号文及后续制定的一系列关于加强信托和理财业务规范的条例,有效地减少了中国影子银行所蕴藏的风险,直接效果就是影子银行增速的下降。最后,许多影子银行产品和行为本身的设计存在固有缺陷,例如信托公司的资金池业务和一些长期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依赖于短期限的信托融资,存在明显的流动性风险。
虽然目前中国是机构监管,但是要有功能监管的思路。在文件发布的前后,相关其它监管部门也都出台了一些其他的文件,这些规章与这份监管规则一起构成了对中国影子银行的监管框架。
一方面,融资活动的放缓可能和整个经济处在下行周期有关,经济周期的因素对我们看到的数据改善可能有重要的作用。经过金融危机之后,会看到市场的功能很重要,雷曼不是一个商业银行,它没有吸收存款,但是它扮演了大量的金融做市商的职能,它倒闭后把交易对手全部拉下水,导致整个金融体系崩溃。
沈建光:中国和全球不同,危机前,中国几乎没有影子银行,这两年比重才大幅度上升,而欧美国家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影子银行其实是导致2007年危机的重要原因。这次危机后,我们发现在银行体系之外的金融机构,和银行间关联性很强,为了防止出现监管真空,就必须对影子银行体系进行严格的管理。其次,只要金融活动存在信用转换,存在显性或隐性的收益承诺,就一定要有吸收损失的能力和风险分担机制。总体而言,影子银行系统中,英美投资银行扮演的角色更重,创新含义较多,机构投资者占绝对主导。
举例而言,2004年人民银行批准理财产品设立、2008年批准设立小额贷款公司、2013年重启资产证券化进程、证监会也批准基金公司券商资管设立子公司从事类信托业务,在过去的若干年,互联网的普及和使用推动了大数据支持下阿里小贷模式、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货币市场基金的扩张,以及P2P公司的兴起。优化影子银行的结构,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大有裨益。
所以,我们要找到一个监管规则,能够最大程度地防止监管套利。中国的恢复与处置计划需要银监会、央行、财政部共同谋划制定。
就供给端而言,中国金融业近十年以来逐步解除管制和包括互联网在内的一系列的技术进步使得实现影子银行功能的金融创新得以实现,而政府信用的滥用也降低了影子银行投资的门槛,突出表现在刚性兑付上。期限错配是吸收的资金为短期的,但投资都是长期的。